今天我们来解读道德经第五章,首先第一句话,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。首先声明,刍狗不是骂人(动态字幕逐字解析)!这里的刍狗是古代祭祀用的草扎狗,用之前非常的神圣,用之后被随手丢弃。所以说天地看待万物就像看待刍狗——没有偏爱也不存恶意,就像去年'山竹'台风肆虐广东,人们发现精心修剪的景观树成片折断,而天然红树林却弯而不折,台风不会因为你是名贵树木就绕道,也不会因你是杂草就特别摧残。"
接着老子说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,就是说圣人也不要有所谓仁慈和偏爱,你认为的仁慈反而是对百姓的束缚,应该对待百 姓像对待刍狗一样,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,他们自然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。如果你太过在意百姓的感受,反而让他们失去了自主性。就像那些被人类豢养的家禽,失去了自己觅食的本能。因为约束越多,积怨越深。所以圣人治国,要像园丁种树,提供适宜的环境就好,不要过分干预。
老子又说天地之间,其犹橐龠乎?虚而不屈,动而俞出。橐籥的意思是风箱,这是在老子批判周朝的法令过度干预百姓的生活,如同空心的风箱不需人为填充空气,只需遵循结构规律摆动,风箱产生的风力就越大。我们的四季更替、江河奔流都是在“空虚-运动-创生”的循环中实现永恒。也是告诉当时的周天子应创造宽松环境,激发民众自发创造力,实现“我无为而民自化”,才能产生出无穷无尽的潜力和创造力。
最后老子说,多闻数穷,不若守于中。通行本中是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帛书版强调的如果是过多的获取信息,反而扰乱心神,会导致困惑,不知所措,从而陷入被动,因此要保持虚静不言,通行本强调的是说得太多,往往使得自己陷入困境,因此不如保持沉默止语。老子早看透:言多必失,闻多必乱。如同我们现在的家长,今天听说学钢琴好,就让孩子去学钢琴;明天听说画画有前途,又去画画。后天听说学舞蹈有出路,又去练舞蹈,最终孩子啥也没学好,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守着自己心里觉得对的事儿,坚持做下去,才有可能更容易成功,福耀的曹德旺至始至终都是在玻璃行业创新,没有因之前互联网,金融,房地产,煤矿以及现在的AI潮流而改变守中的智慧,才成就了现在的玻璃大王。
这一章老子给我们的终极启示是"天地不仁恰是大仁!敦煌戈壁中,正是极端环境造就胡杨'生而不死一千年'的奇迹。在第三章的'不上贤,使民不争'就提醒我们:真正的善良是建立公平机制,而非施舍同情。"所以下次遇到困境时记住:台风不问善恶,天地不论对错。与其抱怨命运不公,不如读懂老子这句话——在规则中寻找自由,于无常里修炼本心。"
